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深度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全文

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全文

暮叶知秋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叫做《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军事历史,作者“暮叶知秋”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朱由检王承恩,剧情主要讲述的是:描述的先进炮舰,但臣知道泰西诸国热衷于远洋航海,故他们的舰船发展自有其独到之处。”“不过,皇上既有心引进泰西之学取长补短,臣认为以我大明之国力必定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届时,皇上所述泰西炮舰又何愁不得呢?”“孙爱卿所言甚得朕心!”朱由检打量着满目欣喜之色的孙元化,正色道:“泰西炮舰之所以纵横万国,除了他们的舰船本身设计出众之外,最为倚重的还是舰船......

主角:朱由检王承恩   更新:2024-04-25 10:0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检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全文》,由网络作家“暮叶知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叫做《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军事历史,作者“暮叶知秋”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朱由检王承恩,剧情主要讲述的是:描述的先进炮舰,但臣知道泰西诸国热衷于远洋航海,故他们的舰船发展自有其独到之处。”“不过,皇上既有心引进泰西之学取长补短,臣认为以我大明之国力必定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届时,皇上所述泰西炮舰又何愁不得呢?”“孙爱卿所言甚得朕心!”朱由检打量着满目欣喜之色的孙元化,正色道:“泰西炮舰之所以纵横万国,除了他们的舰船本身设计出众之外,最为倚重的还是舰船......

《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全文》精彩片段


“臣兵部职方郎中孙元化参见皇上!”身穿青色直身冠服的孙元化跪地而拜。

正在东暖阁御案前批阅奏折的朱由检抬头打量着受召入宫的孙元化,缓声道:“平身吧。”

在朱由检拟定的重用名单里,就孙元化此时恰好在京。

所以,处理完这几天的要务之后,朱由检马上下旨召了孙元化入宫觐见。

孙元化师从徐光启,不仅是开创引进西学的重要人物还是明末时期著名的西洋火炮专家,在火炮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

这种天赋异禀的技术型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绝对会大放异彩。

历史上,也正是因为有孙元化这个天才火炮专家、铸炮大师才使辽东战场上的坚城重炮战略得以实施并多次重创后金。

只不过,孙元化被崇祯用错了地方。

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型天才,用人从政以及军事战术方面是他的短板。

明末叛将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的时候,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却使用了与孔有德有旧交的耿仲明,结果全军战败,自己也做了俘虏。

也正是因为孙元化用人不明和决策上的失误,导致了孔有德攻占登州,并将孙元化铸造的红夷大炮和西洋炮共计三百余门尽数掠走,大量火炮工匠也被掳走。

这些大炮和工匠最终落入后金之手,使其拥有了组建和培养火炮军队的能力。

自此,明军逐渐失去了遏制后金军队的最大杀手锏。

所以,历史已经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用人还是要本着因才而用。这人才一旦用错了地方不止起不到应有的正面效用,甚至还会带来无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

历史上的崇祯将孙元化放在登莱巡抚的位置上让其统管兵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你让一个信奉天主教动不动就想着以“爱”来感化敌人的技术宅男去统兵打仗想不出事都难.......)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使孙元化间接给后金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甚至对明王朝的灭亡也起到了相当大的加速作用。

-------------------------------------

朱由检颇有兴致的看着这位历史名人,笑道:“朕听说你对泰西之学颇有研究?而且师从徐光启?”

孙元化躬身回禀:“回皇上,徐老正是臣的恩师!臣受恩师影响有幸接触泰西之学,并从中获益匪浅。”

“嗯,泰西之学确有其过人之处。”朱由检点了点头:“泰西的天文历算、水利、机械、数学等学科皆有可取之处。”

“我大明虽为天朝上国可也需与时俱进方可不被时代所弃。”

本还有些拘泥的孙元化听闻皇帝对西学竟有如此远见卓识,立时激动不已:“皇上圣明!如我大明可以积极引进实用的泰西之学定可为我朝带来全新的开拓之机。”

朱由检看了看颇为激动的孙元化,缓声道:“天启六年的宁远之战,我军以十一门红夷大炮痛击建奴,孙爱卿也是功不可没啊。”

当年正是孙元化协助袁崇焕修建了宁远坚城,那十一门红夷大炮也是孙元化亲自从澳门采买而来的。

那也是明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红夷大炮,并以实战证明了红夷大炮的重要效用。

提起其最专研的西洋火炮,孙元化算是彻底打开了话匣子:“皇上,从佛郎机人那里引进的红夷大炮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其炮管长,管壁厚,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远高于我军的其他火炮。”

“而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则在于它的射程,其有效射程可达一里,最大射程接近三里之地!”

“对于缺乏火器的建奴而言,红夷大炮实乃制敌之利器。”

“不错,这泰西诸国的火炮技术正是我大明急需引进的东西。”朱由检笑了笑:“还有泰西的舰船,也颇多精妙之处。”

“朕听闻泰西有一种舰船,船体外甲壁均用优质原木接叠,厚达两尺,船体四周还有铁钉罗列,每钉长约两尺,如遇敌船冲撞,必先自伤。”

“而且,帆叶设有前后两组,每组帆叶错落,盘若蛛网,可八面受风、时时得力故而无往不顺。”

朱由检见孙元化听得认真,继续说道:“然武器方面才是其最大的杀手锏:舰船前后左右各置铳、炮三层,共计五六十门不等,巨炮射程更是可达十余里!高中低三层铳、炮各有专用,既能打远又可打近。”

“此种舰船如果能为我大明所用,四海之内岂不是任我所往!”

“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泱泱华夏既要借泰西之技强自己身,更要在其基础之上加以改良,方是长远大道。”

“皇上对泰西之学竟有如此远见卓识,臣由心钦佩。”孙元化对皇帝的这番话深有所感,随即躬身言道:“臣虽没有亲眼见过皇上所描述的先进炮舰,但臣知道泰西诸国热衷于远洋航海,故他们的舰船发展自有其独到之处。”

“不过,皇上既有心引进泰西之学取长补短,臣认为以我大明之国力必定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届时,皇上所述泰西炮舰又何愁不得呢?”

“孙爱卿所言甚得朕心!”朱由检打量着满目欣喜之色的孙元化,正色道:“泰西炮舰之所以纵横万国,除了他们的舰船本身设计出众之外,最为倚重的还是舰船之上的利炮。”

“以后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火炮都将是主宰战场的一大利器。”

“船坚炮利方能纵横四海,故朕决意要为我大明打造一支以炮舰为主的海上强军。”

“朕知道孙爱卿醉心于火炮专研实乃我大明不可多得的火炮宗师,留在兵部职方清吏司任职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皇上谬赞了,臣虽醉心于火炮专研不假,可这“宗师”二字却实不敢当。”

“孙爱卿就不要谦虚了,你所著的《西法神机》可是令朕叹为观止啊!”朱由检感叹道:“书中提到的倍径技术、模铸技术以及弹道技术皆为火炮之精髓,试问要想振兴我大明火炮之利还有谁比孙爱卿更为合适的呢?”

孙元化惊讶道:“皇上竟也读过《西法神机》?”

《西法神机》成书于天启三年,但却一直未引起朝廷重视。

所以,孙元化没想到一直窝在北京城的皇帝竟然对自己几年前所著成的《西法神机》这么了解!

“此乃我大明炮学之经典,朕怎能不知呢。”朱由检起身绕出御案,近身言道:“孙爱卿精通火炮之术又长于泰西之学,打造我大明第一支海上强军的重任依朕之见非尔莫属。”

朱由检知道,孙元化的长处在于铸炮练兵,想要快速打造一支强大的炮舰水师孙元化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个“书呆子”虽然打仗不行,但练兵却是一把好手!

能铸炮、精西法、会练兵,把这样一个全才扔到天津去编练水师朱由检直接等着阅兵就行了。

看着躬身垂首的孙元化,朱由检随即下达口谕:“回去准备准备去天津赴任吧。”

“朕会任你为天津巡抚,全权负责铸炮造船事务,所需银钱朝廷会尽数拨付,就以天津为试点为我大明打造第一支与时俱进的新式舰队吧!”


天启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新的内阁班底以及六部主官在皇帝和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位阁臣的联手推动下被快速确定了下来。

按照传统,新皇登位一般会对朝堂的格局进行一番调整,特别是内阁以及六部尚书这些重要人选更是如此。

再加上之前因为魏忠贤的事情,刚刚登基的朱由检已经惩办了一些人,很多官员也都递交了辞呈,职位上面存在空缺的也比较多。

所以,大家也都在等着新朝的人事变动。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现在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开始整治阉党定处逆案了。

崇祯朝的新内阁班底也会以抽签的形式产生。

这也是崇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此时的朝堂格局已经被打乱,官员的背景也是错综复杂令其琢磨不清,刚刚登位的崇祯也实在是吃不准哪些人可堪大用。

于是便想出了用占卜抽签的形势,想借助天意帮自己选出一个得力的内阁班底。

不过,事实证明崇祯想出来的这种听天由命式的选阁方式并不怎么靠谱。

老天爷并没有帮他选出一个堪用的内阁班底。

而焕然一新后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用这种将不靠谱的方式来选任新朝的内阁班底。

因为,新朝的核心班底他早就已经想好了。

对此,朱由检也早就暗中做好了安排,还特别与现在的内阁辅臣黄、施、张、李深谈了一番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朱由检已经明确表了态,让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安心,他们依旧会是新朝内阁班子里的重要辅臣。

这也正是朱由检的高明之处:把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这四位老臣留下来,才能让大部分朝臣的心安定下来。

因为,魏忠贤得势的时候大明朝十之七八的官员出于各种原因都讨好过魏阉。

现如今魏忠贤虽然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皇上也没有再以此事扩大牵连。

但满朝的大臣依旧无法安心,谁也吃不准皇帝是不是真的不打算清算阉党了。

毕竟,恶名昭彰的五虎、五彪以及内廷里魏忠贤的核心班底都已经被以各种理由治了罪。

所以,那些曾经依附魏忠贤的官员们心里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

而朱由检继续将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这四位阁臣留任的话,那这个问题便将迎刃而解了。

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当年可都是靠着依附魏忠贤才得以入了内阁,这件事情在官场上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皇帝将此四人继续留任,也就是向所有人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一个态度:魏忠贤一案已经尘埃落定,此事至此画上一个句号不再追究;诸臣安心任事,朝廷自不会亏待。

-------------------------------------

新的内阁班底中,已经六十四岁高龄三朝老臣孙承宗重新出山被定为了新朝的内阁首辅。

三朝元老,又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无论是论资排辈还是论能力,孙承宗入阁担任首辅都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

而且,孙承宗熟知边防兵事,在军事战略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日后,想要抵御快速崛起的后金,大明需要一位可以压得住阵脚又具备过硬军事才能及战略眼光的主心骨来撑起军事领域的重任。

将孙承宗扶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就是为了让其在没有任何顾虑和掣肘的情况下,按照他的战略方针来稳定住大明朝的边防。

徐光启任内阁次辅,这可是一位推崇新学的多功能人才;会练兵、会铸炮、会天文、会数学、会外语、会农政、会水利、会冶金...........

让徐光启出任内阁次辅就是为了在新朝全面推行新学新政做准备。

首辅主军事,次辅主新学,这就是朱由检为拯救大明危局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内阁领军组合。

而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则继续留任内阁辅臣。

这样一来,新朝的六人内阁班底便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六部尚书人选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其中,极为重要的吏部尚书职位将由候恂接任,其为人极有原则,不附会权奸,又颇具识人用人之能,正适合接掌吏部。

原吏部尚书房壮丽因年龄与身体原因早就已经提交了辞呈。

只是朱由检没有马上应允,一直等着候恂入京才批准了房壮丽的辞呈。

此时正好赶上吏部拟定成效考核新制的重要档口,候恂来的时间可谓是刚刚好。

兵部尚书的人选没有更换,还是由在任的阎鸣泰继续担任。

阎鸣泰以前虽然是魏忠贤一党的重要成员,可他主政兵部的能力还是极强的,对辽东事务也比较了解。

曾经提出过毛文龙移镇等诸多有利于辽东战场的主张,与袁崇焕的关系也不错,留在兵部尚书的任上定能上辅孙承宗处理军事兵务,下佐袁崇焕整顿辽东。

所以,抛开其不太光彩的阉党背景,阎鸣泰确实是当下最合适的兵部尚书人选。

大明朝的钱口袋——户部,朱由检选了毕自严撑起这个重担。

历史上的毕自严就担任过户部尚书,而且干的不错。

至少在毕自严掌管户部的时候,辽东的将士们都能够吃个饱饭。

在大明朝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可以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也足以证明了他优秀的掌财能力。

工部尚书则由著有《军器图说》的武器专家毕懋康担任,这位可是明末燧发枪的缔造者。

朱由检既然想要大力推行发展火器,这工部就得选一位既能管事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内行人来主事。

其实,如果按照朱由检从后世资料中了解的情况而言,徐光启应该是最合适的工部尚书人选。

只不过,现在徐光启另有重任,退而选其次也就毕懋康最合适了。(同时期的宋应星、孙元化等重要人才更加偏重于纯粹的科技型人才,对于领导工部却不太适宜。)

然后就是刑部与礼部的尚书人选,分别由擅长审理案事的钱龙锡和操行恬雅的何如宠担任。

六部之中,朱由检将兵部视为重中之重。

因为他知道,逢此乱世到处都是需要用兵的地方。

所以,兵部一定不能出乱子。

考虑到阎鸣泰曾为阉党的身份,为了达到平衡。

朱由检特意将亲东林的申用懋放在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

申用懋也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放在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倒也合适。

还有锐意进取,敢于摒除旧制、善于整顿兵政的李邦华,被任命为了实职的兵部右侍郎。

让其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负责整顿京营的要务。

地方方面,熊文灿被任命为了福建巡抚,负责招抚早就有归顺朝廷之意的郑芝龙。

洪承畴则被授予了三边总督之职,主平民乱之事。

孙传庭、卢象升暂领兵部右侍郎衔派驻地方整顿兵务、编练新军。

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负责辽东事务..........

有了这套班底,朱由检也可以暂时松上一口气了。

重要事务都有专人专职主导负责,他这个皇帝只要在京城把握大方向专心稳步推行新政即可。

最起码,有了这帮勤于任事又具真学才干的能臣干将替朱由检分担朝政压力,他失眠的毛病应该也会大为改善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